人到中年,恰恰是处境最为尴尬的时候。
在外边,赚的钱越来越少,还有被淘汰的风险;在家里边,既要抚养小孩,也要赡养老人,跟另一半的关系也愈发紧张。
以至于不少人都感慨“人到中年不如狗”。狗,尚且还能活得轻松一点。而中年人,貌似只能活成陀螺的模样,而无法停下来。
中年的苦,除了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,还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呢?主观因素。我们的想法、心态,都会影响到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。
正如王阳明所言,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;你来看此花时,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,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。
人到中年,逐渐有这几种感觉,象征了往后余生的大吉。
一、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和束缚。
苏轼人到中年的时候,写过一句诗: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不用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,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,一边悠然行走。拽着竹杖,穿着草鞋,自然胜过骑马,又何必惧怕这些小事呢?任凭风吹雨打,我自巍然不惧。
这句诗,不同年龄段的人去读,会读出不同的意思。年轻人去读,会觉得苏轼很有文采,意境非凡。中年人去读,会觉得苏轼很通透,真正做到了摆脱世俗。
现实中,无数人都会被世俗的眼光和束缚所影响。别人说一句话,或者一个眼神,就能扰乱我们的心境。
哪怕是关键问题的选择,我们也感觉不自由,不是这个长辈建议,就是那个长辈控制。而我们,又不敢违背他们。
其实,没必要有这种束缚自己的观念。不适合就远离,不合理就不听,逐渐做回真实的自己。
二、随缘随性一路走下去。
俗话说:“车到山前必有路,船到桥头自然直。”
开车到了山前,我们总是担心有没有出路,却不知条条大路通罗马。驾船到了岸边,我们总是担心没有地方上岸,却不知凡事总有出路。
普通人都容易“怕”。不是昨天怕这,就是今天怕那,或者明天忐忑不安。如此下去,人生岂不是过分忧愁了吗?
忧愁,不见得我们可以改变什么,也不见得我们可以得到什么。有可能,我们越是忧愁,越会选择失误,造成更大的风险。
做个“随缘随性”的人,按照自己的心意,逐渐走下去,淡然活下去。有可能,我们的平常心,会让我们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。
不是现实太残酷,只是我们太纠结。人到中年,已然经历半生,倘若还过分纠结,不懂得随缘随性,说明悟性还不够,需要继续磨砺。
三、对于过往、当下、未来的感知。
曾国藩有言:“灵明无着,物来顺应,未来不迎,当时不杂,既过不恋。”
保持头脑灵活、清明的姿态,顺其自然去面对生活的一切事。不必为了未来担忧,也不必为了当下胡思乱想,更不必为了过往而遗憾。
未来的事,我们无法预测,只能做好一定的准备去应对;过往的事,早已过去,哪怕我们再怎么后悔,也无济于事,无法改变什么。
唯有当下,正在我们的把握当中。过得好,还是过得不好,全都是“当下”的问题。同时,当下一举一动,还会影响到未来。
可以这样理解,过往——当下——未来,形成了人生的全部。而当下,恰恰处于中间位置,承上启下,连接着过往和未来。
不论过往如何,也不论未来如何,只要我们将当下的自己做好,将该做的本分完成。如此,无论未来的结果好不好,我们也对得起自己,无憾了。
四、逐渐认清楚了自己的斤两。
老子有言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,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”
你知道别人的情况,说明你有点本事,你搞清楚自己的情况,才算是真正的智慧。胜过别人,只需要有点智谋,胜过自己,才算是真的强大。
对于这番话,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,有自知之明。知道自己有多少斤两,有什么本事,那就去做什么事,过什么样的人生。
人到中年,最忌讳的,就是认不清自己,毫无自知之明。比如说,总有人是丫鬟的命,操着小姐的心,分不清自己的位置。
有些人看到别人有钱,就埋怨自己贫穷;有些人看到别人日子滋润,就埋怨自己日子劳碌。总爱攀比,总爱贬低自己,就是妥妥的没有自知之明。
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人生,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,我们只要认清楚自己,知足常乐,不卑不亢不攀比,自然可以过好往后余生。